English

德法互补称民意

2001-03-28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历史上的曹操,东征西讨,芟夷群雄,短短十几年,“十分天下有其八”,奠定了统一的基业,连鲁迅都说他“至少是一个英雄”。但是,在人民所喜爱的《三国演义》和三国戏里,他却成了受人唾骂的花面奸雄;而才略功业远逊于他的刘备,却备受夸美。这种“拥刘反曹”倾向的形成,很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人民对“德治”的选择。

曹操奉行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的损人利己哲学。为报父仇进攻徐州,他悍然下令:“但得城池,将城中百姓,尽行屠戮”!显露了他视人命如草芥、残民以逞的凶暴面目。他待人用士、统驭部属,全凭权术,耍弄机诈。军粮不够,他就令粮官王以小斛发粮,又向王“借头(以)压军心”,平息众怒;先假别人之手实现自己的意图,再用别人的生命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权威。为了追查耿纪的余党,他竟用讹诈手段将站在红旗之下的三百多人悉数斩杀,蓄意扩大化,“宁可错杀一千,不可漏掉一个”。部属稍有触忤,或为他自己一时需要,他就随时罗织罪名,妄杀无辜。他忌恨杨修便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,怀恨祢衡便假手黄祖杀之,为防范行刺便设计“梦中杀人”……杀人之后,有时他还要“厚礼葬之”,或“亲往祭奠”,玩一套“猫哭老鼠”以显示仁德。他惯于假仁假义,欺世盗名,极尽奸邪诈伪之能事,只要能“成大事”,压根儿不讲德行,不择手段。上有行之,下必效之,依此治国,可想曹魏的世界会成为贪欲横流、欺诈公行的缺德世界,人民哪能安身,对这样的奸雄,人民是不会唱赞歌的。怪不得昔年有个木匠,在《捉放曹》戏里看到曹操恩将仇报砍杀吕伯奢全家九口,他义愤填膺,跳上舞台,一斧头把“曹操”劈杀,痛快地大喊:“我今天总算杀了这个奸雄!”

人民不会片面地以成败论英雄,人民要从德行和功业的统一来评价历史人物。刘备的为人行事与曹操恰成鲜明对照。他自觉地说:“操以急,吾以宽;操以暴,吾以仁;操以谲,吾以忠。每与操相反”。他注意仁德待民。当阳撤退时,他“携民渡江”,危急时刻,人劝他弃民先行,他坚决不肯,说: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。今人归吾,吾何忍弃去?”因此被曹操杀得丢妻弃子,险些丧了性命,他也在所不悔。

他待人用士讲诚心、讲仁义。曹操想从刘备身边把“奇才”徐庶夺过来,阴险地羁押徐母,要挟徐庶回来救母。孙乾劝刘备不放徐庶,待曹操杀徐母,徐庶必更为刘备出死力。刘备回答:“使人杀其母,而吾用其子,不仁也;留之不使去,以绝其子母之道,不义也。吾宁死,不为不仁不义之事。”最后这句话与曹操的“宁教我负天下人”又是一个鲜明对照。对诸葛亮,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,他始终敬重信任,决不耍权术,决不防他“功高盖主”,决不又要用人又要整人,而是推心置腹,肝胆相照。以刘备和诸葛亮为核心,加上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人组成的刘蜀领导集体,不仅以仁义道德律己,而且以法驭民。诸葛亮颁行蜀科,以法治蜀,“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”。“挥泪斩马谡”便是显例。

人心是杆秤,在封建时代,人民选择以仁义道德为基础、德法互补的刘蜀,唾弃以非道德的奸诈为基础的暴虐的曹魏,这反映了千百年里中国人民的好恶,凝结着古代中国治国的经验。我们今天提出“以德治国”,实施法德互补的基本方略,当然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,但它确又是对古代治国智慧、德治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历史升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